您的位置:主页 > 公司动态 > 每日行情 > 每日行情
海底捞,只靠关店「回血」还不够-国际黄金
放肆开店又关店之后,海底捞似乎“二次生长”了。
北京时间3月30日晚,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(06862.HK,以下简称“海底捞”)公布了2022年度业绩讲述。停止2022年12月31日,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347.41亿元(人民币,以下未标注则同),同比削减15.5%;净利润约13.73亿元,对比上年度的净亏损约41.612亿元,乐成扭亏。
从数据来看,海底捞似乎“走出了泥潭”。而对于扭亏为盈,海底捞示意,主要是由于“啄木鸟设计”的实行,使餐厅营运效率提高。
实现扭亏为盈并不容易。现实上,不管是公司谋划层面照样消费者舆论方面,在已往两年,海底捞都履历了生长历程中的“至暗时刻”。
这家建立于1994年的暖锅品牌,于2018年正式进入资源市场,之后一起高歌猛进。官方数据显示,2019年,海底捞整年实现营收达265.56亿元,实现净利润23.47亿元,惊人的盈利能力,使其在资源市场备受追捧。
也是在*时期,恰逢疫情的海底捞因盲目扩张引发谋划危急。2021年,只管海底捞实现营收达411.1亿元,同比增进43.68%。但净利润却为-41.63亿元,同比下滑1446.13%。这也是海底捞首次泛起净利润亏损的情形。
一度被视为壮士断腕的“啄木鸟设计”,是海底捞“自救”的主要措施。从门店数目上看,停止2021年9月末,海底捞到达历史最高的1562家。到了2022年12月末,门店数回落到1349家。
事实上,随着餐饮的回暖,市场对海底捞似乎也显示出了“好感”。在二级市场,海底捞的股价呈回暖趋势,从2022年的低谷10港元/股以下,逐步回升到20港元以上。停止北京时间3月30日港股收盘,海底捞股价报收21.10港元/股,总市值1176亿港币。
但和2021年2月的历史最高85.779港元/股相比,现在海底捞的股价仍然是被“膝盖斩”,市值更是蒸发跨越了3000亿港元。
事实上,海底捞市值远不如前,也并非全是海底捞“谋划不善”而致,更与现在暖锅赛道越发猛烈的竞争,以及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选择亲热相关。
已往两年,一方面是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的种种气概的暖锅品牌。另一方面,是海底捞“闭店”“涨价”等连续不断的舆情热搜,使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延续下滑。
也因此,即便海底捞的至暗时刻看似已然已往,但内忧外祸之下,海底捞若何重塑焦点优势,若何捉住年轻消费者的胃和心,若何守住行业位置,依旧是相当严重的磨练。
01 扭亏为盈
海底捞能够实现扭亏为盈,很洪水平要归结于“啄木鸟设计”。
“啄木鸟设计”,是2021年海底捞在疫情时代接纳的一系列措施来削减成本,其中包罗关闭不盈利的门店、削减员工数目、优化员工结构,以及调整薪酬结构等。
在财报中,海底捞反思称,“只管已往一段时间快速拓店的计谋使公司体量迅速扩大,但内部治理、职员培育、监视审核等方面未能同步匹配,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,治理难度加大,种种隐患逐渐泛起。”
受盲目扩张和疫情影响,海底捞的翻台率也有所下降。2020年和2021年,海底捞整体翻台率划分为3.3次/天和3次/天。凭证国信证券测算,3次/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,跌破该数值,可以以为该店处于亏损状态 。
不外,随着“啄木鸟设计”的推进,在关停了近300家门店之后,海底捞的运营效率有了显著提升。在翻台率和人均消费方面,财报指出,2022年,大中华区海底捞餐厅的整体翻台率为3.0次/天,同店翻台率为3.1次/天。而主顾人均消费从2021年的人民币102.3元增添至2022年的人民币104.9元。
基于整体谋划情形,2022年,海底捞在下半年启动了“硬骨头设计”,即重开了过往关停的部门餐厅。整年共计新开24家海底捞餐厅,同时有48家曾关停的餐厅恢复营业。停止2022年12月31日,中国大陆区域共有1349家海底捞餐厅,中国港澳台区域共有22家。
受门店缩短影响,海底捞员工数目也在削减。停止2022年12月31日,海底捞员工总人数为10.76万人,相比2021年年底的14.66万人,削减近4万人。
这也使得海底捞员工的成本大幅下降。财报显示,海底捞员工成本从2021年的139.50亿元削减到2022年的102.40亿元。海底捞称,这主要是由于“啄木鸟设计”的实行导致2022年1月至8月餐厅数目削减,员工人数削减。
不外值得注重的是,海底捞2022年扭亏为盈的背后,其营收规模却在缩小。财报显示,2022年,海底捞实现营收约347.41亿元,同比下滑约15.50%。
对于营收规模的缩小,海底捞在财报中注释称,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缘故原由,其一,去年受疫情的影响,海底捞位于中国大陆区域的若干餐厅未能正常营业,住手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及客流量的削减让海底捞的营收承压;其二,海底捞执行的‘啄木鸟设计’使得其去年1月至8月时代的门店数目与上年相比有所削减。”
对于下一步的设计,海底捞首席执行官杨利娟示意,2023年海底捞会延续提升海底捞就餐体验,包罗不停精进服务、提升产物创新能力、增强餐厅运营能力、提供更多增值及社区营运服务等,同时将继续创新及新手艺方面的投入。
02 危急仍在
从财报数据上看,现在海底捞已经走出了由疯狂扩张导致的危急,但藏在这场危急背后的,却是海底捞抓不住消费者的事实。
近年来,“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吃海底捞了”“海底捞服务失灵”等一再登上微博热门话题。谈论中,一部门网友将海底捞客户流失的缘故原由归结于“贵”,另一部门网友则示意“畏惧海底捞过分服务”。
2020年4月,海底捞因菜品涨价引发消费者不满。在被推上热搜4天后,海底捞致歉,示意将菜品恢回复价。
2021年10月,海底捞又因“72元200g的捞派脆脆毛肚现实只有138g”被质疑“缺斤少两”。海底捞对此的注释为,“产物特征导致水分流失”。
“海底捞原本就未廉价,一份食材的量也不多,我和男同伙两小我私人每次要花快要400元才气吃饱。”90后女生柒柒示意,现在暖锅品牌越来越多,口感和价钱也更“优美”,“除非是同伙指名要吃海底捞,否则基本不会再去了。”
“而且网购暖锅食材既利便又新鲜,性价比还高。”柒柒弥补道,现在有许多数制品的食材,只需要买回来洗濯就好,显著更为划算。
AI绘画,为何听不懂人话?
除此以外,海底捞曾被餐饮界推许的“*服务”也逐渐“失灵”。
今年2月,海底捞被爆伙计私下在点餐系统给会员打标签,“1.68米左右,戴眼镜,长头发,圆脸型,25岁左右,喜欢在App上投诉。”“打标签”事宜发生后,海底捞过分服务、侵略消费者隐私就成了备受网友争议的话题。
80后男生李桦曾是海底捞的常客,但现在他已经很少惠顾海底捞了。
“我们来吃暖锅,除了有用饭的需求,尚有社交需求。”李桦对燃次元示意,有几回自己约同伙在海底捞边用饭边聊事情,但由于服务员太过热情,导致交流历程并不流通,“加水服务我还能明晰,但每煮一种食材,服务员都市跑过来告诉我们准确的煮法,我以为若干有些没需要。”
“至少在我看来,吃暖锅不需要那么强的就餐仪式感,也不用那么强的服务意识。若是是为了体验服务,可能去打卡一两次也就没兴趣了。”柒柒示意,自己自己就有点“社恐”,大多时刻只想和同伙好好吃顿暖锅聊谈天,但服务员在时,就会有些不自在,“感受服务员一直盯着我,好像就是在等着我提出需求。”
固然,这并不是柒柒不选择海底捞的主要缘故原由,“最主要的是海底捞的口味没什么特色,同价位的川渝暖锅对我更有吸引力。海底捞似乎除了服务,就没有所谓的竞争力了。”
对此,朱丹蓬示意,曾经的焦点竞争力现在被消费者视为“过分服务”,“可以说,海底捞险些没有任何差异化优势,已沦为民众品牌,然则它的品牌效应并不能支持其高速生长。”
遭到“反噬”的海底捞,也在不停缩减服务相关的营业。从制止自带食材,到要求必须点锅底,再到部门门店作废免费美甲服务……只不外在不少消费者看来,可以吐槽服务过分,却不能接受品牌作废相关服务。
“有美甲服务的时刻,海底捞价钱贵,我会以为它是把美甲用度算进去了,究竟做个美甲也要花好几十元,这样算下来海底捞的价钱就对照容易接受。”00后女生小梦示意,自己和同砚们的生涯费都不算太高,但由于海底捞对在校大学生有优惠折扣,和室友出来吃顿暖锅再做个美甲也经常被列进她们的周末设计清单,“没了美甲服务,估量以后去吃海底捞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了。”
而且小梦感受海底捞的服务似乎走向了另一个“极端”,“年头跟同砚去吃海底捞,锅都快干了也没服务员过来给我们加汤,喊了两遍才加上汤,全程也只给我们倒了一次酸梅汤,后面我们自己找到一壶自给自足。”
在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不少消费者也在吐槽海底捞服务变差,“小零食现在没得送了”“以前带小同伙去,服务员都市自动给拿小玩具,现在我得自动要才有”等等。
“若是整体的服务系统及服务水平不停下降,对于海底捞而言或将造成致命的影响。”朱丹蓬提到,由于海底捞自己在食材、口味方面并不具备显著的优势,因此若将自身*的服务优势丢掉,海底捞接下来的生长会异常危险。
朱丹蓬进一步示意,海底捞原来*的优势即是服务系统,但现在海底捞整个服务系统的服务质量、服务内容已不具备焦点竞争力。
“整体来看,海底捞的模式正在发生着转变,海底捞未来的重点将逐步回归到食材或其他方面的提升。”
03 海底捞需要“新故事”
朱丹蓬剖析示意,“海底捞现在的问题是品牌老化、场景老化、服务系统老化、菜单老化,以及整个系统机制老化。”
正如朱丹蓬所说,随着消费主力的代际变迁,“海底捞”式暖锅早已不相符Z世代年轻人的消费口味,取而代之的,是更小众、更多元的暖锅品类。
一份来自中国餐饮讲述的研究数据显示,停止2021年90后消费者已经孝顺暖锅60%以上的用户泉源,而其中,95后消费者的增速最快。预计在2025年前后,95后消费者将成为暖锅的*用户群。
固然,海底捞也在为年轻消费者“改变”。
2022年3月初,海底捞宣布张勇不再担任公司CEO一职,接力棒交由43岁的杨利娟。同时,还委任了36岁的李瑜和38岁的王金平,划分担任中国大陆区域首席运营官、港澳台及外洋区域首席运营官。这一行动被业内以为是海底捞在释放年轻化的信号。
同年5月和6月,海底捞先是在外送营业上推出了“青年套餐”,尔后又在外卖营业的基础上确立了社区营运事业部,形成了“外卖 社群 直播 线上商城”的社区营运模式。彼时,海底捞社区营运总司理张赢曾果然示意,“青年套餐”上线后我们发现,新客比例一直很高,说明晰在堂食之外,轻量化、小型化的青年消费场景,未来仍有拓展空间。
只不外,时隔一年,除了“青年套餐”外,海底捞似乎并没有其他品牌年轻化的行动。
对此,朱丹蓬示意,现在来看,海底捞仅仅是在消费渠道和场景上更为贴近年轻人。“海底捞的生长,让公司内部的元老级人物较多。这意味着,改造往往会更难推进。”
艾媒CEO兼首席剖析师张毅弥补道,海底捞所面临的问题,还在于整个暖锅市场的竞争异常猛烈,消费者体贴的菜品和价钱,都存在于跟竞品之间的对比中。“要想突破,还需要在产物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下功夫。而除了自身短板,别人‘跑得快’也是不争的事实。”
正如张毅所说,当下暖锅赛道竞争越发猛烈,仅和海底捞属统一细分赛道的川渝暖锅,就有多个品牌获得融资。
天眼查数据显示,2021年6月,巴奴获得5亿元融资;2021年8月,重庆暖锅品牌“周师兄”获得黑蚁资源1亿元A轮投资;2022年1月,重庆暖锅品牌“佩姐”也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。同时,粤式暖锅连锁品牌捞王,已经最先冲刺港股IPO。下沉市场也盘踞着季季红暖锅、傣妹暖锅和秦妈暖锅等客单价远低于海底捞的连锁品牌。
这意味着,暖锅消费者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选择。因此,为了提高谋划效率和守住行业职位,海底捞先在资源市场讲起了“新故事”。
2022年底,海底捞将外洋营业子公司特海国际分拆上市。上市首日,特海国际股价开盘即暴涨,盘中一度涨幅达100%,总市值突破80亿港元。
这是继2016年海底捞旗下主要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上市后,海底捞又一家子公司上市。
对此,互联网剖析师张书乐示意,海底捞之以是分拆,就是为了让资源市场看到差其余故事。通太过拆旗下子公司,来杀青不局限于暖锅,进而进阶更多中式餐饮场景的可能,讲出更多故事。
但张书乐同时指出,海底捞的瓶颈也很显著,即焦点价值制约了自身生长。
“海底捞的焦点价值是服务,但只是作为餐饮的一种差异化体验,属于用户痒点而非痛点。这种体验,并不足以杀青餐饮的更多体验,在口味和更多增值上,难以杀青新故事。”